太极拳中的“八面支撑”常让练习者产生困惑。明明动作标准,却总感觉身形发飘,劲力不集中,推手时遇到阻力就容易晃动,甚至膝盖也会出现不适。其实,这通常是因为没有掌握“八面支撑”的核心精髓。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太极中的“隐形功夫”——“八面支撑”。无论你是经验丰富的老拳友,还是刚刚接触太极的新手,都会从中受益。
一、什么是“八面支撑”?一句话解释
“八面支撑”并不复杂,但理解它却需要一点耐心。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身心协同的力量感受——就像充气的球体,身体的每一面都在进行对拉和对抗。上下、前后、左右,甚至里外,都存在力量的互动,使得身形既能够撑开,又能随时收束,呈现出一种“圆活劲儿”。就像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些练得非常扎实的老拳师,他们站着时稳如泰山,动起来时无比沉稳,别人推他时,感觉就像推一个“活海绵”,看似软弱,实则处处都有支撑,这就是“八面支撑”的实战体验。
这一技巧并不是某个单一动作,而是贯穿太极所有动作的内在要求。从站桩到推手,每一招每一式,都需要遵循“上下拔长、前后撑拔、左右对拉”的原则,劲力保持均衡,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撑八面”。
展开剩余77%二、如何练好“八面支撑”?做好“三大要求”
1. 形体要求:站稳并撑开
八面支撑的基础在于“中定”,这就像秤杆的中心点,身体必须先站稳,才能展开真正的支撑力。
- 上下对拉:头顶想象被一根绳子轻轻牵引,尾部则往下沉,脖子自然拉长,腰部下沉。这样上下拉力交织,身子自然而然拔高。
- 前后撑拔:胸部微微含住,背部像是有一只手在轻轻拉拔,前方推手时,后背要有持续的撑力,这样前后形成对立的力量,身体变得稳定。
- 左右对开:肩膀下沉,肘部自然下垂,胯部打开,膝盖微微弯曲。每一步的力量要平均分配到两条腿,保持站立时的稳定性。
很多拳友的膝盖疼痛,往往是没有做到这点,导致膝盖承受过多压力。记住,胯部的打开和腿部的用力,才能确保全身的力量均衡分布。
2. 意念要求:以“想法”带动力量
太极的精髓是“用意不用力”,八面支撑的力量来源于意念而非硬性施力。
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圆圈的中心,四面八方都有线牵引着你。上方有一股力将头顶提起,地面则有一种力量从脚底扎根。前方有一股推力,后背则有拉力,左右两侧同样是互相拉伸。这样,身体随着意念自然扩展和对拉,慢慢感受到力量的流动。
3. 精神要求:气要足,神要凝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这是老拳师常说的一句话。八面支撑的气势,得靠精神来推动。
练习时,眼神平视,精神集中,但又不至于紧张,保持放松的状态,像猫盯着老鼠一样,松而不泄,紧而不僵。这样才能让“气场”充盈,支撑力才能达到浑圆的效果。
三、练好“八面支撑”的效果:让太极进入新境界
1. 劲力变得“活”:从“散劲”到“圆劲”
如果没有练习八面支撑,太极的劲力往往是单向的。例如,推手时,劲力只向前发散,遇到阻力就会崩溃。而掌握八面支撑后,劲力变得圆润——推时,背后有支撑,上面有领,下面有沉,劲力像弹簧一样具有弹性,可以接住并反弹出去。这便是太极中的“掤劲”。
2. 身形更“稳”:不再晃动,减少受伤
八面支撑的训练让全身的肌肉都能均衡发力,避免膝盖过度承重,腰胯发力协同,重心稳固如磐石。在推手时,别人想要推倒你、拉开你,往往就像是在推一个“扎根的球”,完全没有作用。
3. 练拳更加“省力”:一招练全身
八面支撑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任何一个动作的发力都能调动全身的肌肉,站桩时,上下、前后、左右的各个部位都在进行微妙的对拉。这不仅提高了练习效率,还能带来更好的养生效果,气血随劲力流动,整个身体变得通透。
四、给拳友们的练习建议:从站桩开始
刚入门时,不需要急于练习完整套路,先从站桩开始,找到身体的“中定”和“对拉”感觉:
1. 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弯,胯部打开,仿佛坐在小马扎上。
2. 头顶微微上提,尾骨向下收,脊柱拉长。
3. 双手抬至胸前,像抱着一个气球,手心略微向外撑,后背则要同时有一种“顶”的力量。
4. 目光平视前方,肩膀放松,不要憋气,保持轻微的力量感。
每天站立15到20分钟,持续一周,之后再练习盘架时,你会发现身体变得更加沉稳,劲力也逐渐聚集起来。
总的来说,八面支撑并非只是在练动作,而是通过训练感觉来调整身体的平衡,使身体在松柔之间找到支撑的力量,进而展现出太极拳中“外松内紧、圆活灵通”的独特魅力。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八面支撑,太极才能够做到“无形中生出大力”。
发布于:福建省十大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