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饮食观念差异
中国古代养生历来有“食素长寿”的说法,认为“肥肉厚酒”是“烂肠之食。”(吕不韦《吕氏春秋》,只有“淡薄是谙”才能“动作不衰”(朱震亨《格致余论·饮食箴》。隋唐时代的名医、103岁的甄权就是一个以食素为主要养生方法的代表人物。甄权平时生活俭朴,“食不必甘美,有素食菜根者,即可增精液而少秽浊,则胃病不生。问之其术,术尽在斯。(民国医家宋爱人对甄权养生之道的坪论)可见甄权的长寿与其长期食素并非无关。而现代养生学则认为:营养平衡是新陈代谢的基础,膳食中既要有充足的蛋白质,又要保证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著名生物学家、104岁的寿星陈纳逊教授在其“养生经”中,就有“调节饮食,平衡营养”这一条。陈老在进入老年后、注重少食多餐,食谱为:早餐一杯牛奶、一片面包、一个鸡蛋、一只香蕉;午餐一小碗米饭,荤素搭配,豆制品必备,包括一道置放了红枣、枸杞子之类滋补品的汤:晚餐面食加稀饭,下午和睡前各有一份点心:牛奶、咖啡、蛋糕、芝麻糊轮着吃,可见陈教授的长寿与其“营养平衡”有着直接的关联。
二 运动观念差异
古人强调以气养生。《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只有心如止水,才能静心养神,情绪稳定。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130余岁(一说近200岁)的老子就主张“至虚极,守静笃。”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元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若欲长生,神气相注。”而现代养生家则认为:生命在于平衡,养生也在于平衡。这种平衡不仅包括营养,而且也包括运动、休息,环境等方面。若生理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国国民党元老、百岁寿星陈立夫认为: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他说:“举手投足,适度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是也。”但他同时又认为:“心意需静,勿贪得,勿虞失,恬静寡欲,心平可致气和,心旷使尔神怡,自必延年益寿焉。”其动静结合之举,尽在于斯。
三 性事观念差异
“少思寡欲”是古人养生的基本内容之一。《红炉点雪》云:“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因此,“平和无欲”成了古代养生家公认的一个“养生秘诀”。南北朝时,北魏120岁的大将罗结虽然年过期颐,但依然身强力壮,耳聪目明。罗结的养生秘诀之一就是不贪恋女色。罗结伉俪举案齐眉,如胶似漆,却从不放纵房事,他人为他介绍的美女小妾,也被他一一回绝。他认为:不耗精,不散气,是得以长寿的养生秘诀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又证明:性的适当宣泄,可以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机能,使情绪轻松愉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十大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