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欧贸易关系中出现了一个重要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欧盟委员会于 2025 年 6 月 20 日出台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这一行为无疑是在公共采购领域对中国企业设置了新的壁垒。
面对欧盟的这一举措,中国并没有选择隐忍,而是果断采取了对等的反制措施。7 月 6 日,中国发布通知,决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
欧盟此次的做法,显然是一种保护主义行为。其声称是为了激励中国停止对欧盟公司和欧盟制造的医疗器械的歧视,但这种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事实上,欧盟一直强调其公共采购市场是开放的,但却在此时动用《国际采购工具》来限制中国企业,这与它所倡导的公平竞争原则是相悖的。
而且,在采取措施之前,中方已经多次通过双边对话,表达了愿与欧方通过磋商等方式解决分歧的意愿,但欧方却不顾中方善意,一意孤行,这也让中方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维护自身权益。
中国此次采取的对等限制措施,是合理且必要的。
从维护企业权益角度看,欧盟的限制措施直接损害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利益,中方如果不做出回应,那么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
从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来看,欧盟的保护主义行为破坏了全球贸易的公平秩序,中方的反制措施就是要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不会坐视这种不公平的事情发生,要为全球贸易的公平公正贡献力量。同时,中方也明确表示,措施只针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在华欧资企业生产产品不受影响,这也体现了中国措施的合理性和分寸感。
这一事件也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中国在面对贸易摩擦时,态度已经变得更加坚决和直接。
以往,在涉及与欧盟的贸易分歧时,中国往往会比较克制,会更多地考虑到中欧关系的大局,尽量通过温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这次不同,中国直接采取了对等反制,就是要让欧盟明白,其错误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如果欧盟仍然不能正确看待中欧关系,继续采取类似的不当举措,那么中欧关系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冲击,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中欧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合作才是双方的最佳选择。
希望欧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摒弃保护主义思维,与中方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存在的分歧,共同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
而对于中国来说,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必须要保持坚定的立场,对于不合理的贸易限制,就是不能手软,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更好地捍卫自身权益,也才能为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贸易摩擦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其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双向的。
所以,在采取必要反制措施的同时,中国也应该继续推动自身的改革开放,不断提升自身产业的竞争力,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国际市场的各种挑战。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其他国际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从而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之,这次中国对欧盟的反制行动,是一次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之举,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捍卫公平贸易的决心。
未来,希望中欧双方能够理性看待分歧,通过合作来实现共赢,而不是通过对抗来损害彼此的利益。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李建兴,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一起网聚智慧、网聚人气、网聚力量。
十大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